斷供潮湧現 4億業主憂變「負資產」
2022年7月28日

全國20多省、逾300個「爛尾盤」業主集體發動房貸「斷供」維權運動,若然蔓延下去,勢必衝擊銀行、金融體系安全,甚至重蹈07年美國次貸危機覆轍。十個新盤一個爛尾,樓市信心崩潰,中國4億供樓人士憂變「負資產」。

撰文:黃愛琴 本刊記者

300樓盤業主「躺平」

「中國房地產已經沒有希望了!」7月14日訪問當天,25歲的西安女孩Joy(化名)剛參加完一場維權活動。

一大早,西安20多個爛尾樓盤、3000多名業主聚集銀監會請願,手持寫上「強制停貸」、「違規放貸」的A4白紙,警察出動包圍。「(維權)效果不是很好,沒有得到任何回應,我們又被忽悠了。」身為業主代表的她有些洩氣。

活動策劃一星期,之前警察不斷給「搞手」打電話,叫他們不要堵門、不要堵路,他們聽從了。想到此,Joy哽咽道:「中國老百姓一直都很乖,今天是和平維權,我們已經……,唉,沒有別的辦法了……。」

回想2019年初「西安世茂璀璨傾城二期」樓花開售,售樓處人頭湧湧,超額認購十倍,Joy滿心高興能抽中。剛畢業的她向父母拿了100萬做首期,打算與男友「拉埋天窗」,豈料美夢破碎了。項目原定6月30日交付,現已停工7個月。Joy至今不敢將壞消息告訴父母,怕他們年紀大承受不了。

7月7日,包括Joy在內的全體2757名業主共同發出「停貸通知書」,除了簽名,他們還特地在停貸書上打紅色指印,希望製造一點震撼效果,引導輿論。

一場爛尾樓「斷供潮」已在中國掀起!6月30日,自江西景德鎮打響第一槍,發出全國首個《強制停貸通知書》,各地爛尾盤業主爭相響應,至截稿前,已傳導至23省3自治區共319個樓盤,當中七成已停貸,三成表示即將加入。

這次斷供潮是政策惹的禍。2008年金融危機、2014年國際原油價格暴跌,中國政府為了「去庫存」、激活經濟,大搞「棚改貨幣化」,即以貨幣的方式補償被拆遷戶,後者拿到貨幣到市場上買房。巨額資金啟動樓市狂潮,鄭州、武漢等城市為躋身「新一線」,大規模開發新區。同時三四線城市一擁而上,房子下鄉,農民進城。商業銀行放貸大力支持地產行業。恒大等開發商採用高周轉的方式攻城掠地,終埋下爛尾樓禍根。

違法VS維穩

房子是中國家庭的底線,佔財富78%,美國僅為35%。申訴無門,房財兩空,最終迫使業主集體「躺平」,施壓銀行出錢助復工。

「一個人斷供,那是違法,但是一群人斷供,那是維穩,最大風險不在於我們這邊,而在於銀行和政府那邊。」Joy說。

房地產是中國經濟命脈,貢獻GDP約28%,而銀行是鏈條中最脆弱的一環。投行瑞銀指出,中國銀行的房地產相關貸款,包括地產開發、債券、按揭和土地抵押,總額約為100萬億,這相當於中國一年的GDP,佔銀行總資產的30%。假如「斷供潮」愈演愈烈,一向被銀行視為「優質資產」的房貸,很可能會演變成「次貸危機」。

中國式「次貸危機」

美國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,亦是從大量「斷供」棄房開始。「次貸」是指發放給信用較低的貸款者的貸款。2001年至2005年美國樓市火爆,一些貸款公司不惜降低門檻,以「零首付」吸引社會底層買樓,遂將樓市風險滾大。

其實有跡可尋,今次許多爛尾「斷供」業主都來自中小城市,屬新中產或中產以下,他們可能窮盡畢生積蓄、貢獻所有收入才能勉強買到一套房,爛尾樓意味失去所有,窮途末路怎不勇武?

4億「負資產」

事件對樓市衝擊巨大,最直接影響是新盤銷情將更慘淡。「現在鄭州除了萬科、保利的新房有人買,其它無人敢碰,隨時爛尾!」

黃欣(化名)是鄭州爛尾盤「永威金橋西棠」苦主。該盤又稱「最高學歷樓盤」,皆因業主中有670名碩士和博士,200多人獲人才補貼購房。她從沒想過,這個獲政府背書、比市價貴幾成的「人才房」亦會出事。「這對鄭州樓市信心影響太大了!」她很後悔買了房。

樓價是對未來的預期,過去中國人對樓市信心滿滿,現在卻愈來愈悲觀。今年上半年住宅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比大跌約三成,負資產開始湧現。熟悉廣東省的張健律師稱:「去年佛山、清遠這些非核心城市,樓價跌20%到30%,如高峰期入市已是負資產。」

據他觀察,因供不起樓而「斷供」的客戶近年亦增加。「一類是實業企業家,因近幾年經營環境不好,生意失敗需變賣物業。另一類是被裁員的高科技員工,比如在華為、騰訊工作,本來工資挺高,買的房子也比較貴,一旦失業就沒有能力供下去。」

港人對負資產不陌生,97金融風暴後港樓大跌七成,負資產哀鴻遍野,燒炭自殺新聞不絕。國內人士卻全無經驗,過去二十年中國樓市未曾大跌,一旦泡沫爆破,中國4億供樓人士是否能承受得住?

現時北京、深圳樓價收入比接近50倍,比香港更高;中國家庭的槓桿比率為60%,高於日本和歐洲國家。中國經濟下行,失業率攀升,房貸壓力愈來愈沉重。

港人尚可申請破產,債務一筆勾銷,惟內地目前除了深圳,其他地方都沒有實施個人破產。「所以就算業主斷供,他的債務,仍然是一輩子追隨的。」張律師說。

節錄自2022年8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